一、首月小结:略有进步,但“练级之路”刚起步

二、首月进步盘点:低位与防守,两条主线均有突破
1. 低位技巧:从“能打”到“会打”
-
•
脚步稳定性提升:首月场均低位背打次数由CBA时期的8.5次提升至G联赛的6.2次(减少低效强攻),但成功率从58%提升至67%。他在面对体重110公斤以上的G联赛重型中锋时,能用“右肩顶开+前转身”创造空间,并减少被包夹后的失误(场均失误从2.1次降至1.4次)。 -
•
分球选择更合理:低位吸引包夹后,分球到弱侧空位的比例由CBA的42%提升至G联赛的58%,尤其在面对“双人包夹”时,他能快速找到外线射手或内切队友,减少勉强出手。
“以前他在CBA的低位像‘坦克碾压’,现在更像‘手术刀’——知道什么时候该转、什么时候该传。”蓝队主帅Steve Hetzel说。
2. 防守阅读:从“被动护筐”到“主动协防”
-
•
协防时机更精准:首月场均协防次数由CBA的1.8次提升至G联赛的3.6次,且有效封盖率(干扰或封盖对手投篮的比率)达到61%,比CBA时期高出14个百分点。典型案例是4月12日对阵奥斯汀马刺队,他在弧顶三分线附近提前滑步,封盖对手突破分球的投篮,被现场解说称为“追梦式协防”。 -
•
护筐判断更冷静:面对低位背打,他不再一味“高举双手封盖”,而是降低重心、张开双臂扩大防守面积,逼迫对手传球或失误。
三、仍需练级:短板未消,G联赛是“深水区试炼场”
1. 横移速度:防挡拆与外线射手仍吃力
2. 对抗下的终结稳定性
3. NBA规则适应:走步与防守三秒
四、G联赛的意义:浅水困不住真龙,必须用实战证明自己
-
•
高强度对抗:G联赛中锋平均体重110公斤、对抗频率接近NBA,能模拟“低位硬抗+协防横移”的复合压力,让杨瀚森提前适应NBA节奏。 -
•
核心地位保障:在蓝队,杨瀚森场均出场28分钟,是进攻发起点与防守指挥官,这让他能在“犯错—调整—再实践”的循环中快速积累经验。 -
•
战术匹配度高:蓝队常用“高位挡拆+策应分球”体系,与开拓者NBA战术一脉相承,他在G联赛打磨的战术习惯可直接移植到NBA。
“浅水困不住真龙,但真龙也得在深水里学会游泳。”拓记写道,“杨瀚森在G联赛的任务,不只是得分,而是把低位、协防、规则适应这些问题全部解决掉,带着‘成品’去NBA,而不是‘半成品’。”
五、下一步计划:继续扎根G联赛,瞄准夏季联赛与季前赛
-
1.
G联赛剩余常规赛:继续保持场均25-30分钟核心地位,重点提升横移速度与对抗下终结稳定性,同时减少规则性失误。 -
2.
夏季联赛(7月中旬):与利拉德、西蒙斯等NBA球员合练,检验其在NBA节奏与强度下的策应与防守表现。 -
3.
季前训练营:争取进入轮换名单,用实际表现说服教练组给予常规赛出场机会。